文峰佛教网讯:11月30日下午2点,扬州鉴真佛学院克能法师,莅临我寺般若讲堂举行题为《佛教的理性与信仰》佛学讲座。



附讲义:
《卡拉玛经》
佛陀首先肯定了卡拉玛人怀疑的态度,并提出十种不可信。这十种不可信,甚至包括了佛陀本人。然后佛陀通过启发式提问,指出贪欲、嗔恚和愚痴等三毒对人有害的事实。以此事实为出发点,佛陀进一步指出降服贪嗔痴三毒等诸烦恼从而获得四种利益的事实。整篇对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随之而将佛法怀疑权威尊重事实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克萨普塔之卡拉玛族邑。克萨普塔卡拉玛人闻:沙门尊乔达摩是释迦子,从释迦出家至克萨普塔,又,彼尊乔达摩有美好称赞之声扬,谓: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能遇阿罗汉是幸其甚。——其时,克萨普塔之卡拉玛人即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之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默然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克萨普塔之卡拉玛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克萨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克萨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他说则于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对彼等,我等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妄?
【译文】如阿难尊者亲耳所闻,一次,佛陀与其众弟子在古印度北部的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大唐西域记》有记载)游化布教,当他们行至克萨普塔的卡拉玛族的村邑聚落时,当地的卡拉玛族人久仰其名:凡是修诸梵行的出家沙门都尊称乔达摩为释迦子。从太子出家而到克萨普塔之间,都尊奉释迦牟尼佛为: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此能遇逢脱离生死轮回苦海之圣者倍感甚幸!所以他们纷纷到佛陀所住持的精舍来聆听其教诲和开示。待所到之卡拉玛族人都聚集到一起而与世尊礼敬、问讯、庆慰等分别坐定之后的时候,其中有一群卡拉玛人请教世尊:大德!有不少宗教信徒如沙门和婆罗门来到我们这儿传教,他们都宣称自己说的是真理,而对其他宗教不是驳斥就是轻蔑,不是鄙视就是抛掷。大德!对于她们所言所行,我很有疑惑,我所一会的是:到底她们谁是真实语?谁是虚妄语?
【原文】卡拉玛人!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卡拉玛人!汝等于时应断(彼)!
【译文】 佛陀首先承认卡拉玛人对如何树立理性和正信的疑惑态度。然后他告诫卡拉玛人十种不可信:第一、不可轻信传闻。第二、不可轻信传统。第三、不可轻信猜测。第四、不可轻信宗教典籍。第五、不可轻信思考。第六、不可轻信哲理。第七、不可轻信譬喻。第八、不可因为符合自己的观念而轻信。第九、不可轻信权威。第十、不可轻信老师。显而易见,这十种不可信也包括了佛陀本人。
【原文】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嗔心之人是为嗔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起于人内心之愚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卡拉玛人!此有愚痴之人是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已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玛人!汝等如何思维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卡拉玛人!是故,我语:“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益与乐--则卡拉玛人!其时应具足而住之。”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译文】 然后佛陀问卡拉玛人,你们认为贪婪、嗔恨和愚昧,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卡拉玛人答:有害。
佛陀又问: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被贪婪、嗔恚和愚痴等三毒充满,以至犯了杀人罪、强奸罪、或诈骗罪,这个人的内心深处能踏实吗?漫漫长夜他能睡安稳吗?卡拉玛人分别答:不能。
【原文】卡拉玛人!彼圣弟子即如是离贪、离瞋,不愚痴。以正知、正念、以与慈俱行之心。与悲俱行之心。与喜俱行之心。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徧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卡拉玛人!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既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卡拉玛人!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既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则我将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已知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胜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译文】 最后佛陀说:圣者能用戒定慧降服内心的贪嗔痴。他虽不能确定轮回与报应的存在,但却可得四种心安:如果众生能努力断恶行善,其所得异熟果即使是沉沦于三界轮回,到了身坏命终的时候,来生也会上升到天趣的,这是第一心安。如果能明了不去造作世间有漏善恶之因,则不会堕入到生死苦海之异熟果当中,而我应该对此而现身说法,以无怨、无贪以及离苦得乐、知足常乐来护佑我们自己,这是所得的第二心安。如果有报应,善有乐果,恶有苦报,我也不会对任何人心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来生也不会下地狱的,这是所得的第三心安。第四、如果没有报应,那么今生心安理得,这是第四心安。
【原文】奇哉!尊者乔达摩!伟哉!尊者乔达摩!恰如倒者使起,如覆盖者使露现,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来油灯,使有眼者见诸色,尊者瞿昙以种种法门说示。
大德!我等今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请世尊存念于我等,自今日起终生皈依为优婆赛。
【译文】 卡拉玛人听了佛陀的开示,茅塞顿开、得大受用。于是欢喜踊跃,齐声赞叹佛陀,并请求皈依佛陀做在家弟子。
总体说来:当时,卡拉玛人因不知如何抉择各位宗教师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请示于佛。事实上,这不仅是卡拉玛人所困惑的,也是人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会面临的问题。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众多的查询工具,有了一生难以读尽的典籍资料,仍无法保证,在面临抉择时,作出百分百的正确判断。
那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卡拉玛人彷徨着,无法决定接受什么教义时,佛陀针对这一问题宣说了《卡拉玛经》,告诉迷茫的他们,也告诉同样迷茫的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
为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所以,《卡拉玛经》突显了佛教求真、求实、求证的根本精神,有别于其它很多宗教单纯的以信为本。正与《金刚经》上所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绮语者……”相契合。上述十点,更是震聋发聩的醒世之言。
由此可见:在南传佛教地区,《卡拉玛经》是一部家户喻晓的经典,深受广大信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尊重与推崇。
《长阿含·游行经》
【原文】佛告阿难。汝等皆严。当诣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及诣负弥城。对曰。唯然。即严衣鉢。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只渐至他城。于负弥城北。止尸舍婆林。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译文】佛对众比丘们说:“该给你们说说四大教法了。大家仔细听,仔细听并要好好地思量。”众比丘们同声回答:“谨听佛陀嘱咐。世尊,我们很愿意听,很欢喜听,很希望听您的说教。”“这四大教法都是什么呢?如果有比丘这样说:‘各位贤达,我曾经在那个国家,那个城镇,那个村庄,亲自聆听佛说法,亲身得到了佛的教化。’听到他这种说法的人,既不应该不相信他所说的,也不应该毁谤他所说的。而应当在我所讲的经典里认真考据,来推断他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要依据诸经,诸律,诸法,溯本追源,来研究他所说的东西。如果他说的东西不合乎诸经,诸律,诸法,那么就要告诉他说:‘佛没有说这样的东西,你的知见不对。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法相违背。所以,贤达,你再不要坚持己见了,而且也不要给别人去宣扬你的那一套了。你一定要摒弃自己的错误知见。’如果该比丘所说的东西符合诸经、诸律及诸法,那么,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讲的确实和佛所说法相应。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相应。所以,贤达,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知见,而且要为大众宣说。千万不要摒弃自己的正确知见!’这就是第一大教法。
【原文】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者何。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二大教法也。
【译文】其次,如果有比丘这样说:‘各位贤达,我曾经在那个国家,那个城镇,那个村庄,亲自聆听和合僧团里德高望重者说法,亲身得到如是如是之类法、律和教化。’听到他这种说法的人,既不应该不相信他所说的,也不应该毁谤他所说的。而应当在我所讲的经典里认真考据,来推断他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如果他说的东西不合乎诸经,诸律,诸法,那么就要告诉他说:‘你从大德那里所得的知见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法相违背。所以,贤达,你再不要坚持己见了,而且再不要给别人去宣扬你的那一套了。你一定要摒弃自己的错误知见。’如果该比丘所说的东西符合诸经、诸律及诸法,那么,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讲的确实和佛所说法相应。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相应。所以,贤达,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知见,而且要为大众宣说。千万不要摒弃自己的正确知见!’这就是第二大教法。
【原文】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三大教法也。
【译文】再次,如果有比丘这样说:‘各位贤达,我曾经在那个国家,那个城镇,那个村庄,亲自聆听众多依法依律僧相庄严的比丘们说法,亲身得到如是如是之类法、律和教化。’听到他这种说法的人,既不应该不相信他所说的,也不应该毁谤他所说的。而应当在我所讲的经典里认真考据,来推断他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如果他说的东西不合乎诸经,诸律,诸法,那么就要告诉他说:‘你从那群比丘们那里所得的知见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法相违背。所以,贤达,你再不要坚持己见了,而且再不要给别人去宣扬你的那一套了。你一定要摒弃自己的错误知见。’如果该比丘所说的东西符合诸经、诸律及诸法,那么,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讲的确实和佛所说法相应。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相应。所以,贤达,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知见,而且要为大众宣说。千万不要摒弃自己的正确知见!’这就是第三大教法。
【原文】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法、依律。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当勤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译文】再次,如果有比丘这样说:‘各位贤达,我曾经在那个国家,那个城镇,那个村庄,亲自聆听一位依法依律僧相庄严的比丘说法,亲身得到如是如是之类法、律和教化。’听到他这种说法的人,既不应该不相信他所说的,也不应该毁谤他所说的。而应当在我所讲的经典里认真考据,来推断他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如果他说的东西不合乎诸经,诸律,诸法,那么就要告诉他说:‘你从那个比丘那里所得的知见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法相违背。所以,贤达,你再不要坚持己见了,而且再不要给别人去宣扬你的那一套了。你一定要摒弃自己的错误知见。’如果该比丘所说的东西符合诸经、诸律及诸法,那么,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讲的确实和佛所说法相应。为什么呢?我是依据佛所说的诸经、诸律、诸法来作出判断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些,和佛所说的相应。所以,贤达,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知见,而且要为大众宣说。千万不要摒弃自己的正确知见!’这就是第四大教法。”
【原文】诸比丘!当受持此为四大教法。
【译文】比丘们!你们应当如法如律的信奉接受乃至行持以上的“四大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