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煮粥,只为让更多的人得到祝福
“红豆好了,来帮忙倒一下”、“这边锅里接下来煮花生,看看要不要再加点火”……人还未到,远远就听到忙碌的声音传来。走近了,发现原来居士、义工菩萨们正在一样一样地煮第二天要下锅煮粥的原料。
斋堂掌勺李师傅说,早些年,施粥的量还少的时候,只要把各种材料全放到高压锅里一压就成,可是现在量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用大柴灶煮出来的粥更好喝,所以现在就多了这一道工序——事先将莲子、红豆、花生、等不易煮烂的食料先煮熟备用。
沈居士说,花生是最难煮,一锅煮上5个小时才能煮透。我们都是提前煮好的,保证每一种材料都精心准备,不然就煮不出好吃粥。加上我们这些老居士还有来帮忙的义工一起有20多位人。大多是年年腊八都会来帮忙的,他们这两天都住在寺庙里,其中年龄已经60多岁的老居士就有好几位。
此次的腊八粥用到了二十几种食材,除了糯米、白糖外,还有桂圆、红枣、花生、莲子、赤豆、胡萝卜、等等。准备腊八粥从元旦后就开始准备了:先是原料;接着是挑拣、清洗、浸泡;再到昨日的煮原料;而用大家的话说,真正的忙碌是今天晚8点才开始煮粥,一直要通宵煮到明天清晨,三口锅要不停不歇地煮上一天一夜都不止,一起煮了约一百多锅粥。
20多位居士、义工分工合作,有的掌勺,有的烧柴火,有的领开水、有的打粥、还有专门做帮手的。60多岁的朱阿姨已经烧了好多年的柴火,她说这一锅粥50多斤,没点力气没点技巧的还真不好上手,就说这火头,也是要说旺就旺说熄就熄,含糊不得的。一次粥煮下来,需要一天一夜。问大家累不累,大家都是眉眼弯弯,连声说,不累不累,煮粥是为了他人得到祝福,怎么会累。
每年的腊八粥再多都不够分
谈居士是从文峰寺第一次煮腊八粥开始就一直坚持每年必到,她说,第一次煮腊八粥,就是几位居士发心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自己买了食材来煮腊八粥。刚开始就是五六十斤原料,用高压锅一压,煮好了给大家分分,结果吃了的人都说好。再加上喝腊八粥本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文峰寺腊八有腊八粥喝的消息就传了开去。于是一年年,食材准备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考究,准备的时间也是越来越提前。
凌晨4点钟开始我寺义工菩萨分批出门送粥:江都的邵伯敬老院、汊河的敬老院、广陵区的爱心托养中心等等,每一份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都代表着文峰寺师父们和广大居士的一份爱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诸事圆满、吉祥幸福。
腊八粥因何得名?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相传最早来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前,在一次修行途中饿倒,后被一牧羊女煮粥救活。之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默思,突然灵窍大开,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以后,每到这一天,各庙宇寺院为缅怀佛祖和牧羊女,都精心煮粥施舍善男信女,以示纪念。因为这一天为腊月初八,所以称这种粥为“腊八粥”,又称“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广为流传。